時夏方長,盛暑將至🙎🏿♀️,顺盈娱乐科研團隊近期自然科學研究工作進展如何?小編整理了今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一起來看吧。
【數學物理領域】
·
證明相對膨脹圖上的“粗Baum-Connes猜想”成立
·
“粗Baum-Connes猜想”是非交換幾何領域的重大問題🍏👨👦👦,蘊含拓撲學中的“Novikov猜想”、幾何學中的“Gromov正標量曲率猜想”等👨🏿💻。2015 年,G. Arzhantseva與R.Tessera 引入“相對膨脹圖”🚴🏻🤚🏿,並提出公開問題🫃🏼:相對膨脹圖上的“粗Baum-Connes 猜想”是否成立?
數學科學學院算子代數研究中心的王勤教授和同行合作成功解決了該公開問題,證明了相對膨脹圖上的“粗Baum-Connes猜想”成立🏃♀️➡️!這個成果增強了人們對Hilbert 空間幾何與膨脹圖幾何之間的“中間地帶”的認知🧚🏽♀️。有關論文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數學期刊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1870823001901
·
在二維光電探測器中觀測到超線性光電流
·
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袁翔課題組在基於二維窄帶隙半導體Ta2NiS5製作的光電探測器中觀測到超線性光電流,報道了突破記錄的超線性二維光電導系數,並進一步實現了超線性對比度成像。該研究為製備高光功率適用的光電探測器提供了一種方法👰🏻♂️👨🏽🌾。
相關成果以 Giant Superlinear Power Dependence of Photocurrent Based on Layered Ta2NiS5 Photodetector 為題在知名期刊 Advanced Science 在線發表👨🏻💼。袁翔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生孟祥浩、杜宇涵、吳聞彬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300413
【化學材料領域】
·
實現高階納米拓撲分子的專一立體選擇性合成
·
“分子納米拓撲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絕大多數拓撲結構具有本征手性,但其立體選擇性合成策略匱乏。基於此,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亮研究員利用手性傳遞策略,精準地構築了具有單一拓撲手性的分子五葉結和大衛之星索烴,研究成果以背靠背形式發表在Chem🦅👩🍳,並選為同期封面。
諾貝爾獎得主Stoddart教授及愛丁堡大學Lewis研究員分別在《國家科學評論》以及當期 Chem 上對工作進行了亮點評價,博士生馮海娜撰寫 Potential Energy 一文,分享了在這一工作中的心路歷程。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192942200609X
·
構建刺激響應型脂質體用於蛋白靶向胞內遞送
·
靶向蛋白藥物是一種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治療方案。發展靶向性好⚠️、安全性高、跨膜輸運效率好的胞內蛋白遞送技術對於蛋白治療至關重要。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李迪團隊利用硫代磷酸酯修飾DNA設計了一種分子插件,通過將該分子插件與核酸適配體共組裝於脂質體上,發展了一種簡便、廉價、用戶定製的融合脂質體製備方法⚗️,在細胞及活體層面上實現了靶向特定細胞群的胞內蛋白遞送🤹🏿。
相關研究成果於4月26日以 Phosphorothioated DNA Engineered Liposomes as a General Platform for Stimuli-Responsive Cell-Specific Intracellular Delivery and Genome Editing 為題,作為VIP論文發表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雜誌。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303973
·
實現偕二硼酸酯的立體專一性關環反應
·
高效製備手性環丙烷硼酸酯對於藥物合成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洪愷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不依賴過渡金屬催化劑的方法,在溫和條件下以偕二硼酸酯類化合物為原料,通過立體專一性的分子內關環反應實現了環丙烷硼酸酯的立體選擇性合成🤳。該策略具有官能團兼容性好,原料廉價易得、立體選擇性高等諸多優點🤹🏻♀️。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302638
【生命科學領域】
·
揭示小分子RNA調控植物應答高溫脅迫(熱害)的分子機理
·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高溫已經成為嚴重威脅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生命科學學院晏軍研究員課題組發現,miR165/166和其靶基因構成的調控模塊能夠通過調控熱激脅迫關鍵因子來提高植物抵禦高溫脅迫的能力。該工作不僅加深人們對植物如何應答高溫脅迫的理解,同時也為培育新型抗性農作物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原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d121/7150384
·
揭示T細胞免疫穩定進化的潛在驅動力
·
4.5億年前,魚類率先進化出基於T、B細胞的適應性免疫🧑🏿🎄。隨後,B細胞隨物種演化而逐步完善🫱🏻,而T細胞種類🛒、核心組件則在進化中保持一致。
研究發現,羅非魚與哺乳動物的T細胞功能相似;羅非魚利用谷氨酰胺代謝促進T細胞免疫🤷🏽;魚類、兩棲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共享此調控機製🏇🏻;以羅非魚分子重建谷氨酰胺代謝途徑,能挽救人類T細胞免疫缺陷。谷氨酰胺代謝是魚類與四足動物T細胞功能相似性的分子基礎。生命科學學院楊嘉龍團隊成果以卷首文章發表於 Advanced Science ⚄。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201164
·
揭示抗抑郁藥影響聽覺的中樞機製
·
臨床上被廣泛應用的抗抑郁藥,例如氟西汀等,對腦感覺(尤其是聽覺)不良影響的中樞機製尚不清楚🧏♀️。生命科學學院周曉明教授團隊發表在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上的研究表明,氟西汀誘發大鼠聽覺行為及中樞聲調諧異常🧖,而氟西汀用藥結合豐富聲暴露調節中樞抑製性狀態則改善藥物影響🤷🏼。這些發現對理解抗抑郁藥物影響聽覺的中樞機製有重要意義,並提示藥物與豐富感覺刺激相結合可以優化治療效果。
這是該團隊近期在 PNAS、Cerebral Cortex及Neuropharmacology 等發表研究成果後的又一重要進展。
原文鏈接: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43/16/2850
·
連續報道兩類新型抗腫瘤先導化合物
·
生命科學學院陳益華教授課題組通過構建系列特色含氮雜環化合物庫,利用活性化合物進行蛋白活性調控和蛋白穩定性調控等策略,長期聚焦於“靶向轉錄調控關鍵蛋白新分子實體發現與抗腫瘤機製研究”。
近日,他的課題組與合作者連續在國際藥物化學權威期刊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發表了最新研究論文🦹♀️,分別報道了兩類含氮雜環抗腫瘤先導化合物的設計🧑🏿、發現與結構優化研究,為後續相關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結構骨架及潛在策略🧏🏿。
原文鏈接⏫:
http://dx.doi.org/10.1021/acs.jmedchem.2c01844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3c00090
【地球科學領域】
·
提出泥沙沿岸輸運理論新假說
·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世倫教授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基於野外觀測和系列資料分析🕺🏻,在 Science Bulletin 上發表論文🎵🏡,提出風暴是長江三角洲侵蝕、泥沙向南輸運並形成浙-閩巨型泥質帶主要驅動力的新觀點,從而挑戰了傳統的季風驅動理論。
該研究表明:風暴不僅引起強浪🧏🏽,還往往驅動強勁的向南沿岸余流🤥,從而導致三角洲大量泥沙再懸浮並向南輸運;風暴的這種泥沙驅動效應可以發生在一年中的各個季節;雖然風暴在向南沿岸輸沙中的貢獻率年際差異顯著,但多年平均達到62%。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3001548
·
實現長時序監測全球海洋浮遊植物類群組成的時空變化
·
浮遊植物是海洋生態環境調控和元素循環的關鍵樞紐。如何實現高精度監測浮遊植物多樣性的時空分布和演替格局,是海洋生態研究中亟需回答的科學問題🛼。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沈芳教授團隊利用二十余年的全球長時序海洋水色衛星數據、物理海洋數據、生物地球化學再分析數據和氣象數據等多元海洋環境變量,結合多種先進機器學習方法與集成學習機製,構建了面向浮遊植物類群反演的Spatial-Temporal-Ecological Ensemble(STEE)模型,實現了8種主要浮遊植物類群的高精度反演。
研究總體技術路線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425723001475
·
揭示氮素利用策略主導植物光合作用CO2馴化現象的種間差異
·
大氣CO2濃度升高對植物光合作用的施肥效應會隨暴露時間出現下調現象(即光合CO2馴化)。導致植物光合CO2馴化的內在機製尚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對未來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預測🥐。
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夏建陽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基於性狀的植物光合CO2馴化模型,量化了葉片氮含量👩🏽💼、比葉重和光合氮利用效率對植物光合CO2馴化程度的相對貢獻⭐️。研究發現光合氮利用效率主導了植物光合CO2馴化的種間差異,揭示植物氮素利用策略對準確預測植物光合能力的重要性🖌。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gcb.16706
【心理學科領域】
·
揭示權力持有者的內疚傾向與其受賄行為的關聯
·
在現實生活中👨🏻✈️🚵🏻♀️,受賄行為在個體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以往研究發現🧖🏽♀️,內疚傾向這一重要的道德人格特質與不道德行為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然而👨🎨🥦,這種負性關聯是否並如何會因受賄行為傷害第三方利益的程度而發生改變呢⛹🏿♀️?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周曉林教授團隊采用在線行為實驗,結合計算建模手段💒,探討了權力持有者的內疚傾向對其受賄行為的作用以及受賄造成的第三方傷害程度在其中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在線發表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旗艦刊物 Soci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並得到世界眾多科學和大眾媒體的推介。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胡楊副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周曉林教授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助理教授於宏波博士。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我校新文科創新平臺基金的支持⛴🫂。
原文鏈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19485506231168515
·
揭示自然言語加工與第二語言流利水平的神經機製
·
為探究語言理解能力的個體差異及其神經機製,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蔡清教授團隊通過中文母語者聽TED演講時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數據👨👨👦👦,發現第二語言熟練度導致的理解水平差異會系統地影響不同腦區的個體間神經信號的同步性🧔🏼♂️,並以此構建了預測模型0️⃣,能通過神經信號準確地推斷個體的第二語言水平↙️。
該研究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Cerebral Cortex 。蔡清教授團隊碩士畢業生張瑞卿與明園晨暉學者王婧為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cerco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cercor/bhad133/7143624
圖文✤🚴🏻、來源丨科技處 通聯丨符哲琦 編輯丨余蘇寧 編審丨吳瀟嵐、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