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樹木正遭受著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以及氣候變化的威脅🥸,其中分布區較狹小的特有樹種尤其如此🐜。因而,揭示全球特有樹種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機製對於評價當前保護狀況以及未來保護措施的精準實施都具有重要意義👏🏽。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發顺盈娱乐郭文永研究團隊科研成果
10月3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刊登了顺盈娱乐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郭文永研究員團隊的成果Climate change and land use threaten global hotspots of phylogenetic endemism for trees👐🏿。該研究利用目前最詳盡的全球樹種分布數據(包含41835個樹種,占已知樹種的65.1%)和系統發育樹,分別計算了被子樹種和裸子樹種的系統發育特有性(phylogenetic endemism)並進一步確定了系統發育新特有種(neo-endemism)中心和古特有種(paleo-endemism)中心🤽🏽;在結合當前氣候以及古氣候等數據的基礎上🧝♂️💆🏽♂️,揭示了樹種系統發育特有性的形成機製以及特有種中心的環境特征。此外,還探討了人類活動和未來氣候變化對特有種中心的影響,以及當前自然保護區和潛在的樹種優先保護區對特有種中心的保護功效🚦。
圖全球樹木系統發育特有中心的類型及其分布:(1)被子樹種🍺,(b)裸子樹種🦶🏽,(c)被子和裸子樹種系統發育特有中心的重合分布及(d)相關統計。
研究發現,低中緯度地區是特有種中心的集中區域;盡管當前氣候是系統發育特有性的最重要解釋因子,自中新世(約 11.63 − 7.25 百萬年前)以來的氣候穩定性也是重要的共同解釋因素。此外👷🏼♀️,相對於古特有種中心和混合特有種中心(即古-新特有種中心)相對較穩定的歷史氣候,新特有種中心在歷史時期的氣候穩定性較弱👈🏽,表明該氣候特征對新近物種形成的重要性。同時,研究還發現,絕大多數的特有種中心分布在當前保護區之外,承受著較強的人類活動壓力並面臨著較高的未來(2070年)氣候變化的脅迫。采用本研究團隊之前構建的基於物種多樣性、譜系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三個維度的全球樹種優先保護區可以大幅增加對特有種中心的保護程度🤞🏽。本研究強調了氣候穩定性對樹木特有種區域維持的重要性,以及當前加強對該區域保護的緊迫性🧜。考慮到特有種分布區狹小、生活史較長等特性以及未來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保護區建設之外的其他措施🤵🏿♂️,如輔助移植和遷地保護等,有可能會更有效地保護這些代表了數百萬年進化歷史的獨特物種。
郭文永研究員為本研究的第一兼通訊作者,作者還包括來自丹麥奧胡斯大學的Jens-Christian Svenning 教授📱🧊、華中農業大學的孫苗教授等。郭文永研究員團隊結合野外實驗和大數據融合等手段,致力於入侵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相關研究工作🧔🏽,部分成果發表在PNAS,Ecology Letters等期刊🧑🏿🌾。目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相關基金的支持下在浙江天目山和江西廬山等地開展科研工作。
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671-y
來源 | 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科技處 編輯 | 沈婷鈺 編審 |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