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松,Pseudolarix amabilis (N. Nelson) Rehder,我國東部地區特有樹種。當前,僅有5%的金錢松分布在自然保護區內✍🏽;本研究獲得的樹種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可以覆蓋金錢松68%的分布區🚵🏽♀️。照片攝於浙江省天目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Jens-Christian Svenning)
6月16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刊登了顺盈娱乐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郭文永研究員團隊及其合作者的成果High exposure of global tree diversity to human pressure🙎🏻👋🏿,該研究利用目前最詳盡的全球樹種數據庫,對46752個樹種的保護現狀進行了量化分析。
論文鏈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026733119
樹木在生態系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不僅可以固碳、保持水土,還為無數的物種提供棲息地和所需資源。盡管如此,人們對全球樹種的保護現狀卻缺乏系統了解。
研究發現🤵🏿♀️🦸🏻♀️,平均而言🍸,一個樹種的大約50%的生境處於保護區之內↪️,但是有6377種完全沒有保護🪦,而這些物種恰恰都是分布區較小的易瀕危物種。結合全球人類影響綜合指數數據發現👩🔧,83%的樹種目前正遭受著不可忽視的人類活動影響。
基於物種多樣性、譜系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三個維度的多樣性等級排序,獲得全球樹種優先保護區可以大幅度增加對全球樹種✍🏻、尤其是分布區較小的樹種的保護程度。此外,該樹種多樣性優先保護區與一些國際主要生態保護組織發布的全球優先保護區域框架相吻合,尤以WWF提出的“全球200重點生態地區”(Global 200 ecoregions)吻合度最高🥷🏽👃🏼。該研究不僅強調了保護全球樹種的緊迫性,同時也表明對樹種優先區域的保護與對生態系統整體多樣性保護的目標高度一致💋。
圖示為(a)全球46752個樹種在當前保護區(PAs)、樹種多樣性最高的前17%(top 17%🏋🏽,《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提出的2020年全球保護區目標)和前50%(top 50%,“半個地球”倡議提出的2050年全球保護區目標)區域內的受保護程度及其變化情況(%)🏊🏼♂️🐛,以及(b)這些物種在前述區域內的分布區所對應的人類影響綜合指數(Human Modification Index, HMI;0代表無人類影響,1代表完全的人類產物)。人類影響綜合指數劃分為三個等級🧱:低(0 ≤ HMI ≤ 0.1), 中(0.1 < HMI ≤ 0.4), 和高(0.4 < HMI ≤ 1.0)。
聯合國將2021-2030年定為“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致力於推動全球層面的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作為阻止和恢復生物多樣性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徑之一🤷🏽,未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不僅能有效保護全球的樹種以及賴其生存的其它各類生物⏬,也將極大地促進整個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並發揮其最大功效。本研究的評價方法及所獲得的全球樹種優先保護區對未來自然保護區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
郭文永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丹麥奧胡斯大學Jens-Christian Svenning 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55位合作者來自中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南非、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新西蘭等23個國家的60余家科研機構♋️🔼。
郭文永研究員團隊結合野外(控製)實驗和大數據融合等手段,致力於入侵生態學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相關研究工作,部分成果發表在 Ecology Letters👨🏿🚀、Global Ecology & Biogeography 等期刊👩🦽➡️。目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相關基金的支持下在浙江天目山和江西廬山等地開展相關工作。
來源、圖文| 科技處、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 編輯|於洋 編審|郭文君 呂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