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早日建成引領育人創新的、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探索“卓越學術”“卓越育人”“通識課程”三大綱要率先落地,顺盈娱乐匯聚全球優質資源🌰,構築卓越人才培養改革試驗特區——卓越學院🚶♂️➡️。
特區是探索性的虛實結合的虛體運行平臺😞,以“聚焦、交叉、顛覆🙆🏿♂️、進步”為策略💆🏽,以拔尖計劃2.0基地、強基計劃為核心🐯,機製上強調開放、流動🟥、共享、競爭,以卓越學術融合卓越育人,探索新發展階段高等教育卓越育人新範式🫱🏻,培養“未來領軍型的卓越英才”。
活動一覽
活動時間 | 主題 | 報告人 | 模塊 |
7月7日 下午2點 | 人地系統耦合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 傅伯傑 (院士) | 名家講壇 |
7月15日 下午2點 | 月壤中都藏了哪些秘密 | 林楊挺 (研究員) | 名家講壇 |
7月17日 下午2點 | 西風模態、跨大陸交流及其對西北早期社會發展影響 | 陳發虎 (院士) | 名家講壇 |
7月24日 下午2點 | 自然-人文耦合:城市自然地理學理論、實踐與發展 | 劉敏 (教授) | 名家講壇 |
7月25日 下午2點 | 學生學術報告與經驗交流 | 2019級地理科學拔尖班 | 朋輩經驗 |
系列活動一
報告題目:人地系統耦合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主講專家‼️👩🎤:傅伯傑 院士
時間🤙🏼:7月7日下午2點
報告專家簡介:傅伯傑,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榮譽會士,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名譽部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監事長等♏️。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學和生態系統服務✦、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在Science、Natur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其中SCI論文4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為國家提供咨詢報告10余項,入選高被引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兩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傑出貢獻獎和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洪堡獎章”等🙆🏼,榮獲“科技盛典-CCTV2019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
報告內容簡介:人地系統耦合是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面向區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亟待需要聚焦人地系統耦合機理與調控途徑👋🏿,揭示流域人水關系演變及社會—水文—生態系統動態🚴🏿♀️。采取調查觀測、遙感監測、統計分析、模型模擬等手段🧛🏿,識別變化環境下的水—糧食—能源關聯與協同優化機製,發展人地系統耦合模型,提出流域人地系統統籌優化調控方案。從而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協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推動我國躋身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國際前沿。
觀看方式一🦸🏼:
騰訊會議 128-325-134
觀看方式二:
直播網頁鏈接https://lexiangla.com/open-live/lives/783cbc8cfb5e11ecb0ed12ae3c044b3b?company_from=abf7054ca02811ebb5b232fb5fc09e82
觀看方式三:
直播小程序
系列活動二
報告題目🔩:月壤中都藏了哪些秘密
主講專家〰️:林楊挺 研究員
時間:7月15日下午2點
報告專家簡介👱🏿:林楊挺研究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際隕石學會會士,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中國南極隕石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兼任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1號”預先研究團隊表面物質組成研究負責人。研究方向為隕石中的太陽系外顆粒與恒星演化、小天體探測與太陽系的形成和早期演化🧋、月球的形成演化與探測、火星的形成演化與探測💇🏼♀️、小行星撞擊與沖擊變質🌛、納米離子探針分析技術🔨。2021年,帶領研究團隊聚焦嫦娥5號采樣返回樣品的水及揮發分問題😋,在16天完成樣品獲取、前處理、數據整理、論文撰寫和投稿,2個半月後在Nature發表🤽🏼,在月球探測和研究領域跑出了中國科學家的加速度。以此為基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揭示月球演化奧秘”入選2021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報告內容簡介:2020年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人有了屬於自己采集的來自月球的樣品🛹🖲,這些月球巖石引爆了中國科學家的研究熱潮🪞⏪。地球上的土壤大家都很熟悉,是一層疏松的物質😌,是由巖石風化形成的細粒礦物質,添加了有機質和水,含有微生物等🚴🏼♂️。地球上土壤的形成🧃,除了化學𓀝、物理作用之外🏃🏻♂️➡️,生物的活動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月球沒有大氣、沒有水、更沒有生物。那麽月壤又是怎樣形成的?月壤只不過是月球表面的塵土,為什麽還要研究它呢?本次講座林楊挺研究員將細致介紹研究月壤的重要意義,如何從月壤中追溯太陽系的奧秘、地球的奧秘,如何利用月壤研究支撐未來月球探測任務。同時本次講座還將介紹我國嫦娥工程的進展和後續任務🤝。為同學們打開一扇通向深空探測研究的大門☕️☺️。
觀看方式一:
騰訊會議 461-620-105
觀看方式二:
直播網頁鏈接https://lexiangla.com/open-live/lives/02fa5ac6fb5c11ec8a4e967140f74536?company_from=abf7054ca02811ebb5b232fb5fc09e82
觀看方式三:
直播小程序
系列活動三
報告題目:西風模態、跨大陸交流及其對西北早期社會發展影響
主講專家🙋🏻:陳發虎 院士
時間:7月17日下午2點
報告專家簡介:陳發虎,自然地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中科智庫首批入庫專家兼審核委員會委員🍃,自然地理學家和環境變化專家✸。曾獲國家基礎青年基金、中國青年科學獎、全國先進工作者🌗,負責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主要從事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及史前人-環境相互作用研究,在史前人類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過程和機製、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等方面有重要創新性認識🚮,深入揭示了環境變化與文明演化的相互關系🤛🏻。在Nature、Science等發表SCI論文300多篇✊,是國際高被引科學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7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
報告內容簡介:本次講座將系統介紹西風模態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別從軌道、亞軌道、千年和年代際尺度系統闡述西風模式的特點和規律。系統闡述通過我國西部及中亞區域湖泊、樹輪等氣候記錄載體重建的區域古環境演變特征💹,並集成分析亞洲中部幹旱區古氣候序列,剖析該區域在過去萬年(全新世)、千年,以及近百年等時間尺度上均存在與東部季風區降水/濕度等氣候要素非同步演變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將圍繞跨大陸交流和西北早期社會發展問題,重點介紹史前跨大陸交流過程以及西北地區早期文明演化的相關研究進展和跨大陸的史前文化交流在人類及其社會演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解釋史前人類定居青藏高原的三步走模式和農業發展促使定居青藏高原的驅動機製💇♀️。
觀看方式一:
騰訊會議 449-686-258
觀看方式二:
直播網頁鏈接 https://lexiangla.com/open-live/lives/b7e19e1afb5f11ec80bb66fd0849da3a?company_from=abf7054ca02811ebb5b232fb5fc09e82
觀看方式三:
直播小程序
系列活動四
報告題目📞:自然-人文耦合:城市自然地理學理論、實踐與發展
主講專家🧑🏿⚖️:劉敏 教授
時間:7月24日下午2點
報告專家簡介👮🏻♂️🙋🏻♂️:劉敏,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顺盈娱乐地球科學學部副主任👨🏿🌾、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環境地理專委會主任🧑🏽🍼🐪、中國環境學會沉積物環境專委會主任🤷🏻,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與環境地理學研究工作🌁。已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地理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及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獎項。
報告內容簡介🏃➡️:在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成為經濟高速發展🫶🏽🚶♂️➡️、人類活動高度集中、人地相互作用最強烈的區域🧑🏼⚖️,人工環境下“第二自然格局”的形成以及劇烈的城市土地利用/覆蓋度變化效應使得城市自然地理在城市復雜系統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報告將通過對城市自然地理學的緣起、學科發展的綜合分析,從學科理論體系👶🏽、研究內容以及前沿發展領域等方面進行論述🦚,並提出未來城市自然地理研究和發展的方向。
觀看方式一🧑🏻🔬:
騰訊會議 411-354-155
觀看方式二:
直播網頁鏈接 https://lexiangla.com/open-live/lives/4fbfcf46fb5f11eca51a4e3947273d35?company_from=abf7054ca02811ebb5b232fb5fc09e82
觀看方式三👱🏼♀️:
直播小程序
系列活動五💦:
學生學術報告與經驗交流
時間:7月25日下午2點
報告一:基於衛星遙感的南極陸地
湖泊識別與分布特征研究
報告人🫅:蔣安堯 2019級地理科學拔尖班
內容簡介👨🏻🦯:南極陸地湖泊對氣候變化敏感,並對南極生態系統產生影響。至今為止,對於南極陸地湖泊的遙感監測研究較為匱乏👁。本研究設計了一個基於U-Net的深度學習方法🧁,利用Landsat-8遙感影像👨🏼💼,對南極陸地湖泊進行自動識別🚹🤾🏿。該方法相較於常用的閾值法更為準確高效。利用該方法𓀕,本研究識別了拉斯曼丘陵和詹姆斯羅斯島的陸地湖泊的分布情況與持續時間🪭。
報告二🕵🏿:基於Sentinel-2A數據的
南極藍冰識別模型研究
報告人:趙嘉音 2019級地理科學拔尖班
內容簡介:藍冰是雪降落在冰川上被壓實和結晶形成的淺藍色冰層,它的質地堅硬,且時間古老,能夠反映古氣候和氣候變化。研究全南極大陸的藍冰分布,對氣候變化研究和國家南極考察機場選址等工作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本研究基於Sentinel-2A衛星數據🧍🏻♂️,將地物分為藍冰、積雪、裸巖三大類,同時結合光譜特征和紋理特征進行特征優選,確定用於模型分類的最優指標🕑,研發基於隨機森林算法的藍冰識別分類模型,得到研究區域的藍冰識別分類結果圖👩🚀👧🏿,空間分辨率可達10m,分類精度較高。
報告三:基於無縫地溫數據的我國
特大城市熱島效應分析
報告人:李睿捷 2019級地理科學拔尖班
內容簡介:城市熱島( Urban Heat Island🦻🏻,UHI) 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由於下墊面改變、人工熱源、氣象條件改變等因素造成的城市氣溫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研究城市熱島效應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是改善城市熱環境的重要環節🏹。本研究以MODIS地表溫度產品及地面氣象觀測站實測氣候資料數據為基礎⛹🏻♂️🧚🏽♂️,利用基於經驗正交分解的數據插值方法(DINEOF),重建了2010—2019年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和成都的逐日地表溫度數據資料,並結合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分析以上城市的城市熱島效應時空分異及其驅動力🧑🏼✈️。
觀看方式一:
騰訊會議 511-877-726
觀看方式二:
直播網頁鏈接 https://lexiangla.com/open-live/lives/8cb7b4e2fb9e11ec8775967140f74536?company_from=abf7054ca02811ebb5b232fb5fc09e82
觀看方式三:
直播小程序
輪值基地和排期
“元化班”中國語言文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1-2月
“歷史 +”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3月
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4月
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5月
“耀翔班”心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6月
地理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7月
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9月
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10 月
哲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11 月
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12 月
來源丨教務處
地理科學學院
編輯|孫璐 郭源源
往期推薦